湖北惠姓概述
宋元时期惠姓的足迹可能还没有到达两湖,明清时期惠姓在两湖活动频繁,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落籍立业。明代惠姓有4人在湖北任县丞之类的八品小官、2人任过七品知县,清乾隆五十年有蒙古族惠龄任湖北巡抚。惠姓宦于湖南晚于湖北,明有陕西蒲城惠体廉任宝庆府(今邵阳)知府,清康熙年间江苏江阴惠元辂任郴州别驾,乾隆十年陕西清涧惠人任龙阳(今汉寿县)知县,道光二十年陕西惠莲任蓝山县知县等。明中期南阳惠姓开始迁入湖北,人丁兴旺;也有一些惠姓散居湖南,人口没有发展起来。2007年底,湖北惠姓5234人,湖南只有215人,两湖共有5449人。
湖北惠姓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襄樊市与十堰市。襄樊市属3区6市县均有分布,枣阳市居多,属南阳惠姓6门支系。明嘉靖年间惠伯通的6世孙惠登科、惠中科、惠连科离开唐河惠老营,南迁100多公里,落脚到湖北襄阳城东南6公里处的丘陵地带,开荒种地,兴业建村,村名为惠家岗(现属枣阳市)。随着人口的增加,由近及远地向四周播迁。五、六百年间传十八、九代,据1995年续修的南阳《惠氏族谱》记载,裔孙散居在惠家南岗、竹园、上湾、马家营、东庄、惠家洼子、西学、上庄、惠家湾、惠家老庄、杨家洼子、八里寨、罗家湾、余家坂、同心村、四方湾等20多个村庄,以农为生。光绪十九年出了名亚元进士惠传洪,曾在京戎部府任职。20世纪初,马列主义刚传入中国,这支惠姓就有一批先知先觉者,相继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30年代在民族危亡关头,有更多的人参军参战。在整个战争年代有14名革命者献出了年轻的生陆园陈列室里。有1925 命,他们的革命事迹展览在枣阳县革命烈士陵四际列主年入党的惠浩如,他在鄂北、鄂豫边一带搞地下工作,曾任湖北省临时苏维埃政府秘书长、主席;有1926年入党的惠子刚,他是枣阳党的早期创建者,曾任中共枣阳县委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发动群众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为民除了大害;有 1927 入党的惠兴山,历任中共枣阳县委委员、钟祥县胡集区委书记等职。
十堰市惠姓主要分布在郧西县与竹溪县。郧西县童家扒村现有惠姓四、五百人,传说先祖从河南社旗县迁来,如此说可靠,应与南阳惠姓为一脉,为惠伯通的后裔。当代作家、诗人惠远飞出自该村。竹溪县城附近的守金店村有几十户惠姓人,传说100年前始祖落户此村,他们把惠读作“xi”,与关中对惠的发音相同,由此判断,始祖来自关中某县惠姓。
武汉市惠姓2008年底的户籍数字为390人,多是公职人员。惠姓最早居于武汉的可能是惠家驹的先祖惠如侨。惠家驹现年 70多岁,1949年武汉解放时参加了解放军,50年代转业到陕西的一家建筑公司,后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这家公司负责军工厂建设,常年在秦巴山区施工。他退休后又回居武汉。据他查访,惠如侨到现在已历9代,他是第7代孙。惠如侨以下的字辈为德、廷、谨、慎、传、家、声,声之后的辈谱乱了。惠如侨何时何地迁到武汉,无据可考,以9代来推算,可能在清代中后期迁入武汉。现在能够列出祖父惠慎炳以下5代世系及人口分布。这支惠姓人丁兴旺,惠慎炳就兄弟10人,惠慎炳娶吴氏生惠质夫等5子,惠质夫娶严氏生惠家骅、惠家驹等8子,是个大家族,居武汉有几十人,有的迁居外地,家驹的叔叔惠传忠现居台湾。这支惠姓可能成为未来武汉惠姓的主干。还有一支惠姓,民国初年从河南周口迁入武汉。始迁祖为惠东来,字贤堂。惠东来的父亲传说是沈丘县惠庄人,清朝末年在周口城办起了制鞋作坊,前店后厂,生意兴隆。1918年周口市区突然发生了瘟疫,惠家遭到了灭顶之灾,十来天之内死了8口人,厂子也倒闭了。幸存的惠东来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惠兴仁、惠兴义投奔在武汉督军当副官的同学,从此定居武汉谋生。长子惠兴仁生3男、3女,即惠书根、惠书枝、惠书彬,惠书兰、惠书英、惠书琼等。次子惠兴义生一子惠庆恩与惠蒙恩等5女。现已传5代,一大家四、五十口人,仅惠姓就22人,都是干部、教师、职工。惠书枝退休前在武汉市建委工作,曾任市政建设局副局长、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局长,退休后任武汉市市政协会会长。惠书彬在青山热电厂工作,近年来一直援外,参加过斯里兰卡、印度、越南电厂建设。另外新中国成立以后落籍武汉的有高级经济师惠倜、东湖化肥厂厂长惠治新、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生态环保专家惠嘉玉等。分别为南阳唐河惠伯通支、河南虞城惠楼支、江苏无锡惠元祐支。 著名的洪湖县大沙湖农场,1958年建场时向周边省招来3万农民开垦湖泊,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移民,都是举家迁移。河南唐河县昝岗乡的惠自洲兄弟3家应招落籍,参加农场建设,同来的还有惠老营、惠洼的几户惠姓人。半个世纪后,已历3代,繁衍成百多口人。改革开放以来,有的迁移外地发展,有的留居当地自主创业。自洲之子惠存良、惠新宏分别创办“惠誉装饰公司”和“惠源大酒店”,经营有方,生意兴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