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惠风和畅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惠姓盛事、轶事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45

帖子

64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2016-7-3 22:52:22 079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惠姓盛事、轶事

1、宋高宗降旨褒奖惠文绵
2、扶危济困
3、吕洞宾与惠冲交朋友
5、二里的神,惠家的人
6、惠家庄义旗高举
7、六道诰命到惠家
8、皇帝两次恩准惠士奇破例
9、翰林买路•乾隆赐筷•太子借马
10、“一箭之地”的故事
11、仙鹤除害
12、万里寻父记
13、无锡“神医”世家
14、惠泽人侠骨婆心誉满乡里
15、唐继尧嘉奖惠我春
16、一母双星  满门忠烈
17、惠文谟办学救国
18、小曲歌唱惠队长
19、忠心保档案
20、惠景阳孤守阵地建奇功
21、收藏界青睐“二惠”紫砂壶
22、惠学新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巨款
宋高宗降旨褒奖惠文绵
天承运
皇帝诏曰:自古张官置吏,内重辅臣,外籍节度使之官,调剂苍赤,各得其所,允称厥职。今新法初行,实资五侯九伯效顺效忠。兹节度使文绵,性乘忠孝,才兼文武,减军伍之额,定军器之数,而乡曲之士,不罹营役之苦,斯有猷有为,克堪莅治,以光朕命。
         勅命
大宋建炎三年正月十五日午时下
  之实
奉勅臣刘錡
代书臣王文元
  (摘自《暨阳惠氏宗谱》清光绪33年余庆堂木活字本)
扶危济困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惠氏族人的家风。翻阅地方志和惠氏族谱,几乎都有这一类善事的记载。尤为突出者择其几例。
据陕西清涧惠氏族谱记载,元代惠甫的五世孙惠暹(?~1359),字彦升。幼习经史,征为教官不就,隐居田野。元至正年间(1341年后),连年亢旱,黎民饥饿,自行赈济粟米2000石,以救民困。有司凑达朝廷,升官不授,旌表其门曰:“忠义之门”。(石,在古代既为容量单位,又是重量单位。以容量解,元代1石等于今0.95市石;以重量解,1石为今75.96千克)。
民国年间山西《安邑县志》上记载,武庠生惠万纪,性孝友,乐施济,修庙宇桥梁,出资不吝。道光丙午(1846)、丁未(1847),连年饥馑,出金散粟,以周贫乏,乡人德之。又载,道光丙午(1846)大祲,增生惠于宗,出粟赈济乡党,全活数百人。生平济溺女,捐棺木,施药饵,周贫乏,乐善不倦。
吕洞宾与惠冲为友
惠冲, 山东单县金大定年间人。其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因排行第四,古人吟诗颂其为“贤哉,惠四郎!”吕洞宾闻其贤名与其结为挚友,在单县一带留传许多佳话。
二里的神    惠家的人
在西安市临潼区二里村,有一座小庙,奉祀着一位惠姓侠客。
相传明朝年间,临潼惠家村有一位侠客式的人物,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保护一方平安,赢得十里八乡人的尊敬。当地人崇拜杨家将,把他演义为杨家将的化身,关中方言把惠念作“细(xi,)”,转音为杨四爷。
这位侠客有一位亲戚,是与二里村相邻的西马房滩人。他懂阴阳之术,外出骑着一匹枣红马。每当路过二里村时,马就要到村边涝池里饮水,否则就不走。饮水时村里的人就来围观,时间一长,村里人就和这位阴阳先生熟了。有的长者就向阴阳先生叙述村中这几年如何“不顺”,经常发生一些离奇古怪的灾祸事情。阴阳先生听了,看了看方位,就说:“在城门楼上建座庙,给杨四爷塑个像。”村里人采纳了这个意见,由富人出钱,把庙建立起来,年年祭拜。
说来也怪,自从建起庙,村里的灾祸事少了,而且天旱乞雨,有病求药也很灵验。因而几百年来,到杨四爷庙烧香磕头成了村中的风俗。“二里的神,惠家的人”的民谣也在周围村传播开来。
文化大革命中,杨四爷庙遭到破坏,但惠侠客的形象埋在了二里人的心灵深处。前几年一座崭新的杨四爷庙又在村中建立起来,二里人照样年年祭拜。
惠家庄义旗高举
据清夏骃编撰的《交山平寇本末》记载,在明末清初绵延数百里的晋西北交山地区,存在着数支农民起义军,这些义军与陕北农民起义军互相支持,使交山成为李自成部队进攻北京的通道。清兵占领山西后,山中仍有“聚则成兵,散则成民”的义军组织与官府对抗。
    顺治5年,朝廷为了加强统治,下令禁止民间私养马匹和私藏兵器,这对于靠养马与打猎为生的交山人民来说等于断了生路,被迫又举行了第二次起义。这次起义与大同姜瓖反清相呼应,攻县城,杀贪官,威迫太原,震动了京城。位于交城县城北90华里的西葫芦川的义军以惠家庄为中心十分活跃。被官府列为“贼首“的有惠贞、惠岐山、惠孝文、惠首富、惠艾安、惠天厉、惠希厚、惠崇德等,他们坚持“不当差,不纳粮”,与官府进行着时起时伏的斗争,惠家庄成为官府的眼中钉。康熙九、十年间,官府加紧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各个击破。交城县知府赵吉士亲自率领官兵坐镇惠家庄指挥镇压,在最后血腥镇压的20天中,惠艾安表现最为英勇,组织起1000名义军抵抗,退却中,不幸负伤,自刎而死。坚持了40多年的农民起义军至此失败。
      六道诰命到惠家
江左惠氏,人丁兴旺,散处湖广江浙,占籍苏常二郡,到了清代名人辈出,蔚称世族,成为惠氏中最显赫的一支,有着六道诰命封爵的荣耀。
康熙36718日,康熙大帝发出一道诰命,封惠畴为文林郎,夫人赵氏为太孺人。第二天,康熙大帝又连发两道诰命,封惠畴之子惠润为文林郎,夫人陆氏为孺人;封惠畴之孙惠元辂为文林郎,夫人丁氏为孺人。
康熙52318日,康熙大帝又发出两道诰命,封惠周惕为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夫人徐氏为安人;封惠周惕之子惠士奇为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夫人朱氏为安人。
到了乾隆朝,于乾隆25日,乾隆大帝发出一道诰命,对惠元辂之父惠润进行了加封,晋赠为奉政大夫,惠元辂嫡母陆氏为宜人,惠元辂生母王氏为宜人。
这六道诰命,被无锡惠氏称为“敕命之宝”,全文收录在百岁堂《惠氏宗谱》中。
皇帝两次恩准惠士奇破例
惠士奇诗文写得好,常常受到同僚的称赞。一次康熙大帝问廷臣谁最善于写诗作赋,大学士蒋廷锡以王顼龄、汤右曾和惠士奇三人荐对。后来汤右曾主持翰林院后,拟撰文字,均送士奇改定,然后进呈帝王。康熙大帝很看重他的才气。     康熙58年(1719),使惠士奇十分荣幸的事发生了。太皇太后升驸(按: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礼成,康熙大帝特命他代表皇家去祭告炎帝陵、舜陵。按旧制,祭告的使臣,学士以上才有资格。而士奇当时只是个编修,就任这样的特使,实在恩荣有加。
1720年冬至1726年冬,惠士奇为广东学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广东学风大变。为了使学经的风气能够持久,他要推荐德才兼备的士子作当地学官。他“访诸舆论”,认为海阳(今广东潮安)进士翁廷资是合适人选。就向吏部写报告,推荐翁廷资为韶州府教授。“吏部以学臣向无题补官员之例,格不行”,不予批准。送呈皇上后,没料到雍正帝以士奇的人格恩准破例,御批称“惠士奇居官声名甚好,伊所举之人谅非徇私,翁廷资患病既痊,着照惠士奇所请补授,后不为例。”这是对士奇的极大的支持。
      
乾隆赐筷翰林买路太子借马
    陕西周至惠姓是关中惠姓的佼佼者,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京官,他们都是刚直不阿的好官,有不少轶闻趣事至今还在村中留传。
乾隆赐筷
惠元士,字仲晦,号瀛洲,乾隆7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仲晦为人正直,满腹经纶,擅长诗文,鸿博奥衍,为一时冠,每出一篇,人争诵之。上书言事,不避权贵,有都中六君子之称。其才华人品深得乾隆赏识。一次乾隆帝晏请百官,议论治理朝纲之事。元龙献的良策,正合乾隆之意,顿时龙颜大悦,立即赐象牙筷一双,以示奖赏。这双御筷,27厘米,厚0.7厘米,重38克,子孙视为宝物,代代相传,保存至今,已有250余年,经县文管局鉴定,为珍贵文物。
               翰林买路
仲晦告老还乡后,聘为二曲书院山长,办学立规,井井有条。邑之登科甲者,多出其门墙。书院设在县城,每逢佳节,仲晦都要回家侍问母安。可那时县城到涧里堡没有直道,只有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去很不方便。为了不耽误公务,仲晦就买下县城到终南镇再到涧里村土桥西一线的土地,修成一条可行车马的直道。这样村里人进城,不需再走弯曲的小道,既省时又便捷。从此翰林买路成为美谈,一直留传至今,这条路就称为翰林路。
北番献马
惠元龙,字季震,号焕若,元士的四弟。雍正13年中举,乾隆13年中进士。曾任肃州守备,武翼大夫署理游击。北藩事起,乾隆下了一道圣旨,宣元龙平藩。元龙接旨,率领一干人马,日夜兼程,直捣边关。他多谋善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得北藩将士死伤过半,其首领不得不投降。元龙立下大功,回朝交旨,乾隆大喜,加封他为昭武大夫,延绥镇波罗都司。北藩也来人晋见,献上黄骠破蹄马。这马腾飞如云,似火焰驹。骏马平日不叫,一叫就得外出撒性,不撒性,不回营。元龙对骏马十分珍爱,有“爱马如子”的传说。从此,元龙驰驾黄骠破蹄马,踏遍陕甘宁,立下汗马功劳。
太子借马
乾隆帝非常器重元龙,都司年过六旬,身体康健不衰,仍让他在朝奉军,保卫疆土。乾隆的太子看中了都司的爱马,宣侍郎请都司到宫中饮宴,游山玩水。数日过去了,都司不解其意,一日饮宴,酒过三巡,都司问太子:“殿下招末将来有何吩咐?”太子道:“我想借都司一件东西,不知愿意否?”都司答道:“只要末将有,十件、八件愿于殿下。”太子道:“那好,把你的黄骠骏马借给我用几天。”都司一听,心如刀绞,君子不夺他人之美,武将凭马,我岂能借你。他压了一压心头之火,答道:“殿下借马,末将愿给,只是末将要借殿下一件东西,不知殿下可愿借否?”太子不屑一顾地说:“只要宫中有,你随便拿,无人敢挡。”都司声大如雷,喝道:“我就要你的首级你给吗?”太子目瞪口呆,两人不欢而散。从此,都司催马回故里,永不还朝见驾。
三道圣旨宣都司
因太子借马一事,都司归里致仕。不久,二次北番事起,乾隆圣旨下,宣都司平叛,都司称病没有还朝 。第二道圣旨下,宣都司立刻进京接旨,都司已病重卧床不起。第三道圣旨下,宣都司待病见驾。这时,都司已病故。这三道圣旨一直保存到同治年间,因回族义军西进“周至”途中,破坏涧里城池,家院火化灰烬,圣旨毁于其中。但听调不听宣的佳话代代留传了下来。(根据惠映明提供的材料缩编)
“一箭之地”的故事
安徽省泗县山头镇惠、严两姓,流传着“一箭之地”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古老,大约发生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因为有着和谐的内涵,被两家人当作美谈,代代相传,至今妇孺皆知,不失它的光彩。
说来话长,200年前,惠庙村有个惠荣宗,是始迁祖惠忠的14代孙。他天性纯厚,精医道,一生悬壶济世,为人解疾,常不收费,深得百姓爱戴。清嘉庆13年(1808)春,他与父亲惠恩濯走村串户,身背搭裢,边采药,边行医。一天走到江苏如皋县吴村,一户人家传来嘶咧的哭喊声,一打听,原来是媳妇生孩子,三天未产,产妇奄奄一息,家人认为母子无望,便大声哭喊。父子俩急匆匆向这户人家走去。到了门口,却被看门人挡住了,不相信他们是医生,认为是讨饭的。他俩出于医生的道德,救命要紧,不计较看门人的无理。只要求看门人快告许东家,有郎中来给儿媳妇治病。东家闻声,来到门口,把他们打量来打量去,将信将疑地把他俩引到家中。
荣宗顾不得抽烟喝茶,立马到产妇前诊脉,根据脉象,胸有成竹地掏出银针,对中穴位几针扎下,产妇渐渐苏醒,不一会儿,婴儿呱呱落地,一看,还是男孩,全家大喜。东家连连作揖:“妙手回春,神医!神医!”赞不绝口。招呼夫人、儿子叩头拜谢,叫家人准备酒饭。饭毕,荣宗就要走,东家那肯,认为危难之中,医生不请自到,这是天意,非得留他们多住几日。盛情难却,只得留下。每日好吃好喝,说长道短,其乐融融。五日之后,荣宗父子坚持要走,东家用重金酬谢,坚决不受,最后只收寥寥盘缠费用回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荣宗也变老了。没想到一桩案件促使他进了泗州城。原来始祖惠忠定居赤山,数代之后,又迁来一户严姓人家,住在赤山西侧,与惠姓搭界为邻,那时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对地界是否分明,都不在乎。数代之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相对减少,对插草为标的地界看得很重,经常为地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严家甚至产生了惠家不应该在西山坡有地的想法。道光21{1841}秋后,严家将惠家告到泗州府,严家因族中有武举人,认定官司能赢。惠家当时陷入困境,族中推举见识广的惠荣宗应诉。
惠荣宗走进泗州城,当晚找一客栈住下。第二天正在为如何打赢这场官司犯愁的时候,忽听,院内喧哗,知州来见。知州跨入房门,行跪拜之礼,惠荣宗莫明其妙,赶快扶起知州,知州说明原委。
知州名叫吴炳辉,就是如皋吴村那个难产儿。惠庙与吴村相距数百里,自从惠荣宗离开吴村再无来往,他把抢救产妇的事淡忘了。而吴家却把这事记在心上。吴炳辉稍梢懂事,父母便将当时惠荣宗父子如何抢救他母子的情景告诉了他,并叮咛他一旦有出息,要报答恩人。吴炳辉自幼聪明,勤学好问,潜心苦读,一举成名。这年他被任命为泗州知州,上任不久,就遇到这件地界争执案。一看惠家应诉代表就叫惠荣宗。他把案卷看了又看,确定这个惠荣宗就是他要找的恩人。当他得知惠荣宗已到客栈,就亲到客栈拜见,感谢救命之恩。惠荣宗听了,被吴知州不忘救命之恩的真情深深打动,知他是个好官,就把惠家一方对地界的理由说了一遍,要求知州亲临地界看看。
吴知州真的走上赤山,调查了解。严家听道惠荣宗与吴知州的佳话,也深受感动,主动让步。吴知州听了双方意见,看到原来插草为标的地界不清楚了,提出让惠家派一代表站在赤山顶,执箭西射,箭落处为惠、严两族地界,双方同意知州的意见。执行结果,双方均为满意,惠、严两族重归于好,共同在西坡挖了界沟。此沟约宽3米,长300多米,至今仍在。(根据惠友乾提供的材料编写)
仙鹤除害
在高公岛有一个仙鹤除害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先祖叫惠一琢,疾恶如仇,机智勇敢,跟着在河南禹州、陈州为官的哥哥惠一德当差。禹州有个地方土匪横行,惠一德派他带领勇士前去剿匪。不到一个月,就把成群结队的匪徒剿灭,升为九品官。在陈州当差时,有条商道又有土匪出没,他又带领勇士剿匪获胜,保了一方平安。
后来他有病,返乡时有一富豪送给他银元宝两抬,叫他治病。他说,我把银元宝带回家,族人一定说我是贪官,家法很严,饶不了我。我家乡羊山岛上毒蛇很多,年年伤人,你家的仙鹤给我一对,我就代表族人志谢。富豪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高高兴兴带着一对仙鹤回家。不料,仙鹤经不起路途遥远的折腾,死掉了。他伤心已极,就把仙鹤生下的一对蛋小心翼翼带回,放在一包棉花内。不日,只有一个蛋孵化,生出一只小仙鹤。小仙鹤在精心喂养下,长大了,放在羊山岛。它在岸边自由自在地觅食,偶尔叫一声,毒蛇就入地三尺。原来毒蛇最害怕仙鹤,只要听到它的叫声,就惊恐万状,设法逃命,那敢再出来伤人。从此毒蛇在羊山岛消失,惠一琢为民除了一害。(编自惠永榜提供的材料)
惠思聪万里寻父记
惠思聪,乳名临子,富平县东乡惠堡人。生未周岁,父大有远客新疆,三十余年无音耗。光绪十年,邑人有自伊犁归者,遇之金河城西大河沿,互询里族,喜甚,劝之皆归。大有辞以乏资。问有书寄家否,大有叹息,言:已离家时,妻王氏年方少,子临子生纔数月,家无资业,复连遭兵燹,存殁均不可知,即有书将谁付也。
其人既归,造门访之。临子自为儿时,频向母亲索父。母告以父在万里外,且不知栖迹之所,则涕泣不饮食。至是闻邑人言,尽悲号,锐欲往寻,母泣阻之。骤封曰:“大河沿诚在天上耶?儿肉身不能飞至,信矣。如亦在地上,何为不可至哉!”母奇其言,然终不听去。其妻徵舅姑前事,牵挽尤力,竟绝襟而行。至县城,念母爱己之深,虑其思之过而至疾也,复反告曰:“儿至县,适有神卜某君,以奇门法为儿占行止,言今岁西行,福星临护,大吉无阻难,儿意决矣,母亦勿忧。”言已,径负装西去,不返顾,时十年八月十九日也。
值秋霖弥月,冒雨至兰州,衣袴尽霉烂。有大贾见而怜之,携至肃州。临子遂独行出关,冬杪至玛瑙河。自河堧抵西湖,沮洳四百余里,冰雪积五六尺,行人皆堕指裂肤,临子车袭俱无,短衣徒步,卒无冻容。十一年正月,始抵伊犁大河沿。访得其父居次,趋入跪父前,捧足而号。父愕然固拒之,临子哭告所自,且缕述家事颠末。父始收,悲喜。陕人客伊犁者,争来问讯,华夷兵民皆以九千余里徒步寻父,为古未有事,远近咸称为惠孝子。自是孝名遍闻南北八城间。大河沿以牧为生,哈萨尔回部有盗夺大有之牛者,防兵为捕追百余里,取牛归大有,曰:“奈何攘孝子物。”二月金军哗变,杀掠甚惨,临子负父逃出,兵士询知,乃大呼曰:“勿伤惠孝子。”遂得免。乱既平,佃种芝麻、罂粟,苦力勤作。所获倍人。积数十金,以偿父宿债。即治归装,是处兵民亦醵资赆焉!于九月择日启程,旋里十二年正月,父子偕至家。王氏出现,夫妇竟不相识。大有泣然曰:“此我临行时少妇乎!今发皤皤一婺妪矣!”大有寓宅,在大河沿,有一榆树,大踰百围,自临子归后,土人相戒勿翦折其枝,咸称为孝子树云。
论曰:生人无立传之说。志书成,田生培堃膺探访役,以惠思聪出塞寻亲事略见示,余惊且喜曰:“国初苏人黄孝子向坚,寻亲于滇南归,三吴人士艳称之。计先生甫拜向坚于床下,终身师事之。寗都魏叔子为之作传,蔡九霞先生且言几不敢执笔为置论。孝子自绘万里寻亲图,名流争题咏焉。 端木先生为读书论道之儒,而思聪一田家子耳,乃能笃天亲之爱,奋身戎马间,短衣    于冰雪中,卒得安然奉父归里门,岂非天诱其衷,能如是哉!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传也不亦宜乎?’”(惠志刚录自《富平县志》并断句)         
无锡“神医”世家
无锡惠氏有一支是名医世家,祖孙三代十多人从医,名医层出不穷。祖父惠鸣时(1895——1968),生于清末,无锡新安乡惠二房村人,为宋朝名臣惠吉甫的27代孙。
鸣时幼时家贫,家中只有1.3亩地,父亲是私塾教师,执教于吴县西湖镇,后患疔疮,诊治无效,于是他立志学医。先后从医吴县舒晋卿、玉祁陈学吉学外科,21 岁卒业行医。他深悉外伤之病,多因于内,故再从县城名医龚锡春学内科。侍业3年,得其薪传,自开诊所。1923年疫病流行,每经他抢救,多转危为安,有了名气,人称“小郎中”。当地有一个强人,小老婆病了,请了许多名医治疗都无效。派人来请“小郎中”,他不敢去,强人就把他绑架去。无奈之下,他壮着胆子去诊脉,那女人的脉搏竟达200次,诊断为“隔经伤寒”,略加思索,开了处方“白虎汤”,但在药方中加大了别人不敢用的清凉药石膏的剂量。服药三天后,奇迹出现了,那女人的高烧退了,解除了昏迷状态。强人十分感激,给予厚报:一笔巨款,一面印着龙图腾的小黄旗。他带着这面小黄旗在太湖上行医,畅通无阻,没有人敢阻拦。太湖边上的望亭镇,有个潘姓巨商,儿子得了重病,淹淹一息,请了五六个医生会诊,都没有治好,又请他去,他确诊为伤寒,需要“清热通便”,又在药方中加大了石膏的剂量,果然起死回生。潘商给他送来六块大匾表达感激之情。由于他能吃透病情,组方大胆推陈出新,许多疑难杂症被他出奇制胜。1939年他将新安镇的诊所迁至城中风光桥,收了4名徒弟,外地病人也慕名而来,每天患者多达200来人。疑难杂症看的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他高明的医术不断演议神化,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再叫他“小郎中”,而得了个“惠仙人”的美名,现在无锡80岁高龄的人一提到“惠仙人”这个名称,仍然眼睛一亮。他有了积蓄就买地,不到10年时间,买下了1400亩地,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在那个年代,人怕出名猪怕壮,他也受到黑社会的欺压敲诈,曾两次遭到强盗绑架,有一次用1000石米才赎回。政治上他倾向革命,掩护过从苏北来的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前历任无锡县中医公会常务理事、省监事、考核委员和中央国医馆无锡支馆理事;曾任县参议员;抗战胜利后曾任县政协委员。解放后在青果巷开业行医,前后收授门徒12名,著有《医案》数册。
鸣时生二男三女,受其影响,兼从医。大儿子惠永森,解放前,上海东南医科大学毕业,1947年在无锡创办惠人医院,解放后改为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爱人胡菊葆也毕业于上海东南医科大学,先后为惠人医院、上海长乐路妇产科医院妇产科主任;前妻钱秀霞为无锡南长区人民医院药剂师。次子惠永成,名医。1948年毕业于中西医结合的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54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医学院,擅长外科,退休前为无锡市工人医院外科主,40多年来与上海名医协作,为1500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解除了病痛,获得80多张奖状、荣誉证书。退休后任锡山市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室主任、中国红十字会锡山分会秘书长、锡山市医学学会秘书长等职,并任锡山市人民政协常委,连选连任,任期长达18年,还被选为无锡市第九届、第十届人民代表。为锡山市民主党派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爱人沈明丽为无锡市工人医院化验师。长女惠珍白,无锡工人医院护士,其爱人为上海市中华化验室化验师。二女惠心白,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医学院,苏州第二人民医院电疗科主任,其爱人成博文也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医学院,为苏州市百货公司保健医院内科主任。三女惠珊白,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孙子惠康泰(永成之子),惠山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原任锡山区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孙子惠康吉(永成之子),无锡市中医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外孙张正威(心白之子)为无锡市郊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惠泽人侠骨婆心誉满乡里
惠泽人,又名富祥,字之勋,号大痴。宜兴徐舍人,陆军少将惠东升之胞伯。幼聪慧,读书十年,毕穷五经,能诗文,喜欢唐宋八大家。因举子业鄙,年未弱冠,弃儒从商,但不染市侩气息。自少壮即有胆略,好见义勇为。地方事人所不敢为者,他却慨然任之,赴汤蹈火,亦弗恤焉!有人以大痴笑之,他非但不怒,且以此言为名,说:“我固当也!”
清光绪24(1898)年,岁饥粮绝,山乡居民闹荒,抢米劫案叠出。地方士绅忧思,集议捐资设局平糶,而又虑本地存米无几,非到远地购办,不可持久。可到外地购买、运输,风险特大,何人能担此重任?其人卒之。他采购运输集于一身,冒万难历险阻,奔走展转于大江南北,运回不少粮食,粮市得以接续,民生得以维持。由是大痴之名益著。事为县长所闻,旋即委办清乡事宜。他直任不辞,剔弊兴利,人言不恤,秉公守正,贯彻始终。
惠泽人济急扶危从不间断。后来,他经营同仁堂药铺,施棺散药,年终恤米,坚持数十年,沾其惠者不可胜计。乡人咸感其公德心热,造福地方诚。赞其侠骨婆心焉!(摘编自《阳羡惠氏族谱》)
  
唐继尧嘉奖惠我春
   
民国9年,军阀沉战,民不聊生,土匪猖獗。惠我春动员起龙院村150人组成“自卫民团”,又多方奔走,购得各类枪支百余支,进行操练,日夜防守,使龙院村免遭匪劫,并主动支援友邻,威震一时。民国11年受到唐继尧的嘉奖,赠匾一方:“有勇知方”四字,红底金字,为赵藩书。同时八村绅老也赠匾一方:“西壁长城”四字,红底金字,为袁嘉谷所书。
     一母双星,满门忠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镇北村的惠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清末民初,有惠家俊、惠家圈兄弟俩生有82女。老五惠琥、老八惠珂是惠家圈所生,其余均为惠家俊所生。惠家俊是破落的小绅士,军阀统治时期任过乡董,娶妻周氏,是位贤良的家庭妇女。这一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其中老三惠浴宇、老七惠钰(周惠)早年投身革命,出生入死,解放后分别成为江苏省的省长、省委书记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党委书记。人们敬仰地夸奖惠家是“一母双星,满门忠烈”。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惠家有两人坐过国民党的监牢:1930年,惠浴宇在上海被捕,坐牢7年,倍受折磨,仍不屈不挠;其四弟共产党员惠厚彭在家乡被捕,关入灌云县大牢,敌人给他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折磨得他死去活来,始终坚贞不屈。有两人因受牵连遇难:惠浴宇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政府派兵前来抄家时,其叔父惠家圈据理力争,遭枪击重伤不治而早逝;1946年其五弟惠琥因妻子周素贞是共产党员,被国民党还乡团活埋。有两人因受牵连惨遭迫害:惠家俊,因儿子是共产党员,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游街示众;老大惠美珊,虽是国民党员,也在劫难逃,1928年因同情共产党人,反共消极,被斥责为“清除异党不力”,扣上“容共”的罪名,而受监视处分。还有两人在抗日战争中血洒疆场:一个是惠镇永,在国统区湘桂抗日战役中壮烈牺牲;一个是惠锡永,在苏区根据地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掩护200多人安全转移,他却壮烈牺牲。二人都是惠美珊之子。         惠文谟办学为救国
惠文谟(19071946)字显廷,安徽泗县惠庙人。早年加入共产党。194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泗县城,日伪势力猖獗,很快遍及城乡,伪政权几关就设在离惠庙三公里的找沟集。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党组织派他回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他沉着应付,办起了惠庙小学,自任校长。大胆聘用德高望重和学识渊博的人当教师,如,惠方觉、惠肇铭、惠肇英等。并从敌伪区聘请来两名女教师。由于教师素质高,方圆10多里的学生都来惠庙求学,最多时学生达到近百人。在惠文谟的积极工作下,大部分教师成了进步人士,有的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他们白天教学,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夜间到附近村庄发动群众做统战工作,反对敌伪统治,抗击日寇,为地方抗日组织输送大批有生力量。 1945年秋,日军投降,泗县在山头镇举行庆祝抗日胜利大会,惠文谟及学校受到表扬。
1946年,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占领了泗县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撤退到淮北。惠文谟继续办学,宣传进步思想,与反动派作斗争。这年秋,他被叛徒出卖,被捕后,拒绝敌人的名利引诱,受到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于江苏睢宁县凌城镇。他的壮烈牺牲,激起了更多的人斗争。他的学生大部分投入革命队伍。他的长子惠荫东成为游击队的副队长,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惠友乾)   
小曲歌唱惠队长
惠方芹是,安徽泗县刘圩镇后戚庄人,燕翼堂惠姓6世祖惠尧民的后裔。幼时刻苦读书,因家贫,中学肄业,1942年结识了共产党在泗县的领导人,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头、黑塔一带,以教书为名,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抗日主张,引导一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1944年他还发动一批青年参加了地方武装“独立团”。19448月,在秘密党组织安排下,打入敌人内部,任日伪自卫团驻骆场大队副队长,做了大量工作,设法保卫我民主抗日政权,营救了许多革命干部和群众,转化了大批敌伪人员。他还绘制敌人内部兵力部署地图并制定作战方案,将情报通过秘密交通员惠肇阳及时传送。19454月,里应外合,配合新四军925团、26团黑夜进攻骆场,歼灭了全部敌伪人员,并乘机连夜拔掉了骆场附近的马群墙敌伪据点,当时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随即编成小曲歌唱:
四月里,麦儿黄,二十六团打骆场;
里应外合惠队长,打下骆场真荣光;
机枪缴了好几挺,弹药粮食成车装;
活捉队长段光化,回头又烧马群墙。
有的还编成鼓词、戏曲演唱。妇孺皆知,至今传为佳话。
         忠心保档案
19473月,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将13箱档案运交清涧县委保存。不久战火逼近清涧城。时任县委书记的郝登洲万分焦急,将这些档案交谁保管可靠呢?他把脑海里储存的全县党支部书记思索了一遍,最后锁定了惠家塬党支部书记惠思齐,他忠实可靠。惠思齐接受任务后,密秘召开党支部会议,动员全体党员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敌人占领清涧城的前夕,13箱档案密秘运来了,分散藏在几名 党员家中。惠家塬离县城只有二、三十华里。占领县城的敌人经常来犯,为了安全,党员们又将档案转移在村外一个山坡下的崖腰里。惠思齐、惠思恭、惠思治等几名老党员白天以砍柴、放羊为掩护在周围照料,发现可疑行迹,及时采取对策,晚上轮流守护。一直坚持到10月份,盘踞清涧城的敌人被歼。数月后,将13箱档案完好无损地交给前来寻找档案的中央办公厅的人员。
惠景阳孤守阵地建奇功
惠景阳,1931年生,河南省邓州市惠庄人,抗美援朝中是一名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临津江东守备战中,一个人守住了阵地,英雄事迹传为佳话。
战斗打响后,志愿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守着一座山头。敌人为了夺得此制高点,发起疯狂的进攻,炮火异常猛烈,激战两天两夜,阵地仍在志愿军手中。但伤亡惨重,阵地上只剩下惠景阳和湖南籍的李大个子两个人了。李大个是位机枪射手,惠景阳是压子弹的。敌人冲上来,李大个操着机枪,惠景阳熟练地装着子弹,两人配合默契,一连打退了敌人10多次冲锋。敌人又冲上来了,李大个恼怒之中,端起机枪挺胸扫射,不幸头部中弹身亡。阵地上只剩下惠景阳一个人了,他想只要我在就要保住阵地。他在环形战壕里来回奔跑,将手榴弹抱来,敌人一冲上来,就接二连三地投掷出去。累得他手、脚、腿、胳膊肿得粗大。
西山上的增援部队用望远镜观察得清请楚楚,几次增援,都未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一直到晚上9时多,趁着天色漆黑,才冲破敌人的严密封锁,到达山顶。一位副团长抱住满身泥土的惠景阳放声大哭说:“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连队的?我给你报功!” 并深情地说:“快退下火线。” 惠景阳倔强地说:“我又没受伤,我不能走。” 副团长严肃地说:“快下去,这是命令!”
实际上他的右腿肚已被子弹穿透,血已浸到鞋底,因他注意力集中在迎击敌人上,腿鼓着劲,不知道痛。情绪稍微松弛,就软的站不起来了。瞬间敌人打来一颗烟幕弹落在他的面前,浓烟熏得他眼底出血,双目顿时失明,才下了火线。后来送到苏联红十字援救医院,经过苏联医生三个月的精心治疗,才得以复明。不久,志愿军司令部给他记了二等功。(编自惠成武、惠成名提供的材料)
收藏界青睐“二惠”紫砂壶  
明末清初,陶都宜兴有两名惠姓制壶高手,一名叫惠孟臣,一名叫惠逸,后人 称“二惠”。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二惠”当年制作的紫砂壶,竟然被博物馆收藏,也是民间收藏者搜集的目标。惠孟臣,生卒年不详,据壶底落款推断,约生活在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为时大彬之后的一名高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瞩目皆是。日本奥兰田《茗壶图录》称:“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茶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漫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民国学者在宜兴紫砂壶专著中称孟臣制壶的特点为“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砂者多。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维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可见从题款可辨别孟臣壶的真伪。其“小圆壶”非常精妙,是紫砂壶的代表作,现在都是“国宝”级文物,江南地区的茶客至今将小茶壶称“孟臣君”。收藏者更是喜爱。一把壶嘴、壶盖经过修饰的朱泥梨形孟臣壶(高8.5厘米),在一次拍卖会上,以3300元成交。
继孟臣之后,雍正、乾隆年间,宜兴又有制壶高手惠逸公,逸公所制茗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具备,尤泥色最奇,作品雅致脱浴,巧而不纤,大壶古朴可爱。书法无定体,楷、行、草书俱佳,楷书尤有唐帖遗韵。刀法竹刀钢刀均用,或沉着或飞舞,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悉敌,故世称“二惠”。小壶赝品多,大者罕见。深得收藏者喜爱。
惠学新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巨款
20051月初,印度洋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海啸灾难,给相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中国红十字会展开募捐活动。辽宁铁岭惠源集团总经理惠学新得到这一消息后,从辽宁赶到北京募捐现场,当场捐赠人民币500万元,成为这次募捐活动中最大一笔民间捐款,受到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的接见。
惠学新很重视慈善活动,多次为家乡捐款扶贫,曾与铁岭房河镇搞城乡共建,并为铁岭市大甸子镇大保山建起一座希望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2

主题

145

帖子

64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