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惠风和畅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③专家学者界] 惠金义·《惠姓春秋》作者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33

帖子

56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62
发表于:2016-7-9 00:22:04 09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金义·新华社山西分社高级记者
书.jpg

    惠金义 男 1940年5月生,陕西清涧县人,1957年毕业于清涧中学,1960年毕业于绥德高中,1964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分配到新华社山西分社任记者。1983年7月调至新华社山西分社任记者,历任政文组长、采编副主任、主任、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1987年评为主任记者,1994年评为高级记者。
他36年的新闻生涯,奔波于秦晋两省,努力实现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新闻报道、两百多篇内部稿件、数十篇专稿特稿和一批对外稿件。有369篇署名新闻稿件保存在新华社稿库中,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领域,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竭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呕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认真负责地反映他们的疾苦与呼声,积极揭露抨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少篇章成为珍贵的地方史料。
    他关注社会上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关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有关这些方面的报道,对问题的解决起了推动作用。在物质贫乏的70年代,奶制品极少,全国人均消费奶制品不到二两。如何解决吃奶难的问题困绕着有关政府部门。一次,他到西北农学院采访,得知关中富平县发展奶山羊解决吃奶难初见成效,意识到它的全国意义,立即到富平县采访了发展奶山羊的措施与政策,又走访了有关部门,写出了《关中农村大力发展奶山羊》的消息,新华社加按语播发,《人民日报》等媒体采用,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认为这是解决奶制品缺乏的一条新途径,制定了国家发展奶牛与奶山羊并举的方针,富平县“公司加农户”发展奶山羊的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他在定边采访时发现一些疑视氟骨病患者,患者十分痛苦。他急病人所急,认真调研,内参反映后,中央领导立即作了批示,派专家到榆林地区考察,最终认定是一种地方病,列入陕西省地方病防治计划。
    先进人物是国家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宣扬他们的事迹,能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鼓舞人。因而他自觉地采写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有工人农民、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外国友人等,尤其是采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江泽民、李瑞环等第三代领导人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风貌。《总书记下矿井》,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巨浪撰文《用“特写”镜头写成的特写》,给予高度评价。
    退休之后,仍笔耕不缀,响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姓氏文化的号召,主动研究惠姓,奔走在了10多个省市,广泛调查,搜集资料,正在撰写《惠姓史话》一书。
作品集有《骄傲的黄土地》《公仆情怀》等。
  
  
  
  
      

对惠姓春秋的评论
  新华社山西分社  李  果先生

    一本由惠金义编著的姓氏专著——《惠姓春秋》,已由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发行。
《惠姓春秋》一书出版,填补了我国姓氏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南京大学中文系李开教授称它是我国姓氏著作中的“上乘之作”。它内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惠姓源流、根祖、播迁、文化、人物、当今分布、大小支派、盛事轶事、胜迹遗迹等囊括其中,一册在手,古今惠姓一目了然。惠姓是个小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204位,历史上少有显赫人物,因而国人对惠姓了解甚少。然而,读了《惠姓春秋》,方知惠姓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过诸多贡献。
    《惠姓春秋》是惠金义用8年心血完成的。2000年他退休后,就开始了此项工作。他做了充分准备,购买了《辞源》《古代汉语词典》《汉字源流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国历代官职大词典》《中国历史年表》《太平寰宇记》《中国历史地图集》、现代出版的各省地图等工具书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以及刻有1000多本的县志光盘,有了这些书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他还动员全家老少和亲朋好友为他查找资料,提供线索。对惠姓较多的省和大的支派他都要亲自去调查,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与当今分布情况。为此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由于他深入细致,他的调查往往绝处逢生,充满着奇异色彩。一次他在一家图书馆翻阅县志,看到江苏宜兴县志上记有宋代惠姓出了10名进士,而且列有10个人的名字,但对元明清及现代宜兴惠姓的情况没有丝毫记载,这就成了个谜。为了解开这个谜团,2006年10月他在江苏北部考察完惠姓,从盐城乘车直奔宜兴。宜兴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他介绍到市志办,市志办的同志对惠姓提不出任何线索,他失望地回到宣传部办公室,一筹莫展,无聊中拿起摆在茶几上的一本杂志翻看,忽然眼睛一亮,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叫惠胜,写的是当地的事,再查看封面,此杂志就是宣传部编的。他马上通过该杂志的编辑了解到惠胜的电话号码,与惠胜通电话后,他又获得一条重要信息,宜兴惠姓民国年间的家谱一直在他村保存着,前几年捐献给市档案局。他喜出望外,立即与市档案局联系,对方欢迎他第二天来档案局查阅。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出现在档案局的阅览室里,从早到晚整整看了一天。这部家谱共8卷,很完整,记述了宜兴惠氏唐末从陕西扶风辗转迁徙到此,南宋以来环太湖迁徙,历明至清在苏锡常繁衍成江南望族的情况,因而发祥地宜兴现在却人很少,不为当地人所知。第三、第四天他到惠姓居住过的地方考察。心中的疑团解开了,第五天他轻松愉快地离开了宜兴,乘车到杭州开始了新的调查。他的刻苦精神给接待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宣传部的小黄写了篇“新华社记者老惠”的文章发表在宜兴报上。
    我曾问过惠金义,你退休了,本该安想清福,为什么还要劳心费神写这种著作?他回答说,他早有想弄清惠姓来龙去脉的愿望。因为惠姓是个小姓,不为人所知。过去当记者采访时,常有人翻来覆去看着他的记者证向他发问,还有这么个姓?在问到惠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当今的分布状况等,他都回答不上来。于是这些问题在他心里打成了一个结。他退休时,正好社会上出现了寻根问祖的热潮,特别是海外华人有很深的根祖情节,纷纷成立宗亲会,不远万里,来大陆寻根问祖。中国社科院也提倡研究姓氏文化,一些出版社也有出版规划。但惠姓知名度不高,不被学者们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惠姓研究。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惠姓专著,解开了多年心中的那个结。
    《惠姓春秋》的出版,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赵凤祥看到书后,打来电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他退而不休坚忍不拔的致学精神,并写下条幅“求真求是笔有神,立业立德攀高峰”祝贺。南京大学李开教授来信说:“货真价实的第一手材料,文笔畅达,可读性极强,分析问题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很不容易呀,全是汉水心血凝成,……生动之笔墨来自于第一线的实践,学问,真是就在两条腿子上。”惠姓族人更是喜欢,陕西省政协原秘书长惠世武发来短信称赞:“你做了一件知祖明宗的大好事。”一些朋友也写诗赞扬他的精神,安徽分社刘谓福写了一首七侓相赠:“惠氏繁孶处处闻,皇皇族著第一人。寒来暑往探真伪,旰食宵衣见寸心。”,陕西蒲城农村一位退休老教师惠庚彦看完书后激动地写下“惠金义好” 藏头诗:“ 惠书览罢口留香,金声玉振锦绣章。义务为文探惠姓,好让子孙不迷茫”,并请当地写字高手写在宣纸上寄来存念。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