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姓概述
历史上的惠姓南迁,好像到江浙两湖就打住了脚,很少越过大庾岭,直到现在广东、广西、海南还没有发现惠姓人集中居住的村落,而且散居的人口也很少。公安部门2007年底的户籍数字显示:广东768人、广西264人、海南68人,三省共计1098人。到2012年1月三省惠姓估计超过1400人。
广东惠姓 惠姓人定居广东时间晚,人数少。但被朝廷任命为广东地方官员的时间却比较早。据《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一书记载,南宋嘉熙、淳祐年间惠存正任广东高州、南雄州知州,至今760多年。从元到明再没看到惠姓的踪迹。而清代惠姓到广东做官的人却多了起来。且不论官职大小,都有很好的政绩,受到广东人民的拥戴。最突出的是惠士奇,他在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任广东学政6年,提倡通经取士,实行了一系列鼓励诸生熟读五经四书的政策,使粤地文风大振,培养出的人才为粤数十年之冠,著名的被称“惠门四子”或“惠门八子”。他离任后士子们深深地怀念他,设木主配食先贤,潮州于昌黎祠、惠州于东坡祠、广州于三贤祠,每月的第一天及他的生辰,皆整肃衣冠入拜。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成了广东知识分子的偶像。光绪年间甘肃庆阳进士惠登甲在广东海阳、番禺、南雄等州县任职20多年,勤政廉洁,多施仁政,深得民心。每遇离任,“攀辕挽留或载道涕送”,张之洞赞其“安静之吏也”,荐举为知府。还有高州府经历惠赓清、潮州知府惠昌,都是好官。清末政府提倡办新学,惠昌积极响应,改金山书院为潮州中学堂。 上述惠姓官员与当今广东惠姓没有血缘关系,当今广东惠姓其始祖多数是清末之后零散流入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南下干部。2007 年底的户籍数字显示,全省只有768人,其中一半是改革开放以来迁入的。近几年来向广东迁移的速度加快,到2012年1月已超过1000多人。广东历史上有惠州、惠阳、惠东等州县名,保持至今。这些名称使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因惠姓而得名,其实与惠姓无关。现在的惠州市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博罗县等5个县级单位,人口百万,5年前惠姓只有174人,到2012年1月增加到274人。拥有560万人口的广州市,5年前惠姓定居163人,当今增加到190人,多是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及其家属。深圳、珠海、东莞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各地惠姓来此创业,落籍三市者300多人,到2012年1月增加到443人,其中深圳市最多。深圳市1979年建市前,为宝安县,没有惠姓人,当今户籍显示,百万人口的深圳市,惠姓已增至337人,有的创业成功,已有自己的公司。深圳将成为惠姓人的新亮点。
|